|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用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导语引出学习的作品。 
   | 
 1.在上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2.当一个人身处异域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当然也有“乐不思蜀“的例外,历史上思乡的诗词浩如烟海,如王维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崔颢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有“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杜甫身陷囹圄,如何表达他的思乡之情呢?  | 
 激发学生情绪,进入课堂,引发思考。  | 
 1、音乐能够调动人的情绪,音乐可以渲染情绪,也可以使人产生共鸣。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2、设疑问、引思考。在导语中设计疑问,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然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 
| 
 欣赏配乐朗读,自读,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情感。  | 
 1.学生解决生字词,欣赏朗读的同时跟读。 
2.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  | 
 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写的是月夜诗人望月思乡思念亲人,情不自已黯然泪下。是一首怀乡思人之作。  | 
 学生在音乐声中酝酿情感。朗读的过程试着体会诗人的情感。 
   | 
| 
 深入研究, 
揣摩意境 
   | 
 1、在诗中杜甫抒发了什 
么情感?从诗中哪里看 
出是抒发情感的? 
   |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从“月”、“独看”、“遥怜”、 
“湿”、“寒”、 “双照”“泪痕” 
等都可见诗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品味:“独看” 重在离别,“双照”意在团聚。“独看”表现的是现在,“双照”寄寓的是将来,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情感之深。这是诗眼。 
“湿”、“寒”二字写出了夜已深 
人不寐的情形,表现时间久,思念 
深。  | 
 把握诗歌的意象, 
品味诗人的“炼 
字”、了解“诗眼”。  | 
| 
 学习作者的笔法。  | 
 2、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 
   | 
 作者采用的是“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诗人自己望月,却写妻子看月,自己怀念妻子,却说妻子想念自己,最纷乱要表达的还是自己 深深的情意,这样写多了一番情致,多了一番曲折。诗尽其妙就在于此。高一学过的《八声甘州》和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由已知促未知,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 
| 
 领略“炼字”的妙处。  | 
 3、妻子明明有儿女在旁,为何诗中却说妻子独看月? 
   | 
 因为儿女太小,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月怀人,所以说“独”。  | 
 进一步了解诗人“炼字”的匠心所在。  | 
|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 
 4、诗中仅仅表达了离别思念之情? 
   | 
 诗人家人的分离是什么造成的?是安史之乱,是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像诗人一样,情人分离,夫妻分离,亲人分离,还有很多很多。因此,本诗不限于自己与妻子之间的离别之情,还是包含了战乱时期广大百姓共同的痛苦。而早日结束战争正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声。这正反映了“诗圣”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  | 
 学会知人论世,更一直明确:歌诗合为事而作。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思想内容。  | 
| 
 再次朗读 
感悟诗情 
   |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 
 学生在把握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诵读。 
   |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蕴。 
   | 
| 
 课后作业  | 
 1.朗读背诵。 
2.回顾《八声甘州》,与这首诗比较异同。  |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