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7-26  |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中心小学 潘勇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查字典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查字典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作者简介:潘勇 男 1972年4月 汉族 中国共产党党员 1991年参加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 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文章曾发表于《江苏继续教育》、《高师学报》、《南京日报》等刊物,参与编写《送你一把作文金钥匙》并正式出版。指导学生习作在《作文报》、《少年文艺》等刊物刊登。现为江宁区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周岗镇连续三届语文学科带头人。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