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我的心——考场作文如何点题
  | 
 | 
作者:   上传者:   日期:10-11-13  | 
 
 
 会员:华德阳 友情提供 
 
明明白白我的心 
——考场作文如何点题 
邵明玉 
江苏省沛县安国中学   221616 
在考场作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的作文写的不错,语言优美、文笔清秀,但是得分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文章中没有明确地点明主题,读过一遍给人主题不明的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作文跟着感觉走,一路写下去,下笔千言,要么与主题若即若离,要么离题万里。这说明这些同学不会“点题”。可想而知,在阅卷老师的阅卷任务很大的情况下,不可能把每一份作文都能深入的研究,毕竟他们是在完成阅卷任务而不是在搞文学研究。所以我们应顺应考试之需,作文的主题要显明,让阅卷老师一读便知文章的主旨。 
那么何为“点题”呢,所谓点题就是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题意。这样就可以使文章中心更突出,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取悦阅卷老师。“点题”不仅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纲的基本要求。那么作文中如何点题呢?下面一些方法可以借鉴: 
一、标题直接点题 
古语云:题目者,目也;目者,眼也。古人有占“地利”之说,我们的点题也要讲究位置,要醒目。也可以称之为“风头”。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可以反映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取一个好标题至关重要。记叙文的标题一般要求形象生动,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议论文的标题要概括表达观点,如《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散文的标题则比较含蓄,《有梦不觉人生寒》。 
题好一半文,在标题中嵌入话题,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先入为主,抓住主旨,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牵引,将文章扣到话题上来。 
二、篇首马上点题 
如果开遍就能扣标题入题,就为全文定下基调,能使读者一下子就抓住意脉,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果形成与文章结尾相照应的形式,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见证》,小作者第一段这样写道:“一生中我们要见证很多事情,欢乐、悲伤、人世变迁,历史变革……因此我们要懂得见证,感悟见证!在一次次的见证中积累经验,升华心灵。”最后一段写道:“懂得见证,学会见证,感悟见证!” 
这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小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我们要懂得见证,感悟见证”,最后再次点题“懂得见证,学会见证,感悟见证”,使文章一气呵成,观点鲜明。 
三、标志性语言反复点题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一个词语或几句类似的语句反复的点明话题。这些词或句子就是点题的语言标志。特别是记叙类、散文类等体裁的作文,更需要处处点题。用来点题的或一个词语,或几句话语,或一句议论,或一句抒情,或做点评,或做红线贯穿。处处点题会增加文章的凝聚力,但不要过多,多则乱,应恰到好处,当点处则点。 
2008年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中间有这样一段语言: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纯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四、结构上排比点题 
在行文过程中,在某些段落或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重复标题或中心,反复点题,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作者更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读者容易把握,对评卷者的视觉和心理都产生强大冲击。 
优秀作文《错过》的小作者安排了这样四个排比段: 
错过有时也能成就另一种价值。 
翻开古书,有太多的文人墨客郁郁不得志,如“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他们错过了高官侯爵,却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书卷增添了亮丽的一笔,给世界文化留下宝贵的遗产,难道不可以这样说:错过,有时也能成就另一种价值? 
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永恒。 
错过一段感情,往往使人悲痛欲绝、含恨众生。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飞……真是举不胜举,然而《红楼梦》的空前绝后,《密欧与朱丽叶》的震撼人心,《梁祝》的经久不衰的魅力,难道这不能说明: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永恒吗? 
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拥有。 
史铁生错过了如花的青春,却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对生命的感悟;徐本禹错过了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却拥有了大山般的执着和浑厚……难道这不能说明:错过,有时也是一种拥有吗? 
全文的每一段都紧扣文题,使思维衔接,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结构完整;使文章既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听觉上的节奏感。 
五、结尾照应全文点题 
结尾点题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让步》中小作者在结尾这样写道:“人生需要决不让步的精神,它是不断进步的前提,它是取得成功的条件。人们太依赖于让步,总是一味的调停,但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味的让步,最终只能导致一败涂地。” 
这样一点题,此文的主旨就一目了然,自然会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六、“拉一拉、扭一扭、靠一靠”万不得已而点题 
以上五种点题方法是在行文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的,进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但是,有时写文章写到中间或结尾时,忽然发现“离题万里”了,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在文章结尾处补加一些与话题或主题有关系的句段来挽救败局。也就是“拉一拉、扭一扭、靠一靠”,什么意思呢? 
“拉一拉”就是意识到“跑题”之后,马上“悬崖勒马”,调转方向;“扭一扭”就是把“文脉”扭转到“正题”上来;“靠一靠”就是努力用一些结论性的文字对上文进行总结,即使是画蛇添足也要往正题上“凑一凑”,说不定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