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说课稿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2-02-19  | 
 
 
 《柏林之围》说课材料 
 
 
教材分析:本文是河大版教材第六单元的课文,本文是一篇小说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儒夫上校这一人物的分析,感受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线索 
 
   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的艺术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封斯&8226;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8226;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8226;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三、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第一印象 
   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 
   四、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课后习题一 
   五、课后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做到能够运用和默写 
   2.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默写词语 
   2.把你感觉写的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为什么好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懦夫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 
   2.暗线:巴黎之围 
   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 
   3.两条线索的关系 
   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懦夫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 
   1.懦夫上校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诺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诺夫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诺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懦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 
   例如: 
   (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 
   (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 
   …… 
   2.懦夫上校的孙女 
   例如: 
   (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 
   3.“我”(韦医生) 
   (1)‘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2)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 
   …… 
   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 
   1.人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来深化小说得主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1)外貌描写 
   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 
   (2)语言描写 
   ‘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 
   ‘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3)心理描写 
   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 
   2.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 
   3.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2)“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3)“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不仅起了烘托人物性格,从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备选)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本文的叙述视角很有特色,它不是我们常见的单层视角,而是双层视角课文一开始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开始讲述“我”与韦医生探究法国被围的历史,而从第二自然段起变成“韦医生”在叙述这个特点只要求学生了解 
   六、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四 
   七、课后作业 
   1.仔细研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 
   2.描写一个人的语言、动作,从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后记: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