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hjl710815 友情提供 
  
病句专题 
一、病句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 
二、常见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 
②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宾语不一致、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等。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 
③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④句式杂糅:句式杂糅它是结构混乱的一种,即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 
⑤重复累赘:是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 ⑥前后矛盾:是指句子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或者前后分句不对应          的情况。 ⑦词语误用:句子中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而造成的病句,或关联词误用,就       是词语误用 ⑧歧义:指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表意不明,使听者误解。 ⑨并列不当:句子中出现交叉包含的关系。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四、实例 
(一)、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残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缺少主语,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 
 缺少主语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主语被掩盖,如: 
⑴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注:这个句子由于在“这次活动”前加上了“通过”一词和在“我们”前加上了“使”一词,使得这个句子的主语被掩盖起来,致使主语残缺。修改的方法是,把“通过”一词删去,让“这次活动”作句子的主语。或者把“使”删去,让“我们”作句子的主语。 
一是误认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如: 
⑵阵风掠过稻田时,恰似滚滚的黄河水,上下起伏。 
注:这个句子误认“阵风”为主语,其实主语应是“稻浪”。修改的方法是,在“恰是”前加上“稻浪”。 
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如: 
⑶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注:这个句子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地方”。 
(二)、句子成分不搭配 
句子成分不搭配有五种情况。 
一是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如: 
⑷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注:这个句子的中心语“眼睛”和谓语“集中”不搭配,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一是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搭配,如: 
⑸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 
注:这个句子的谓语动词“注视”和它的宾语“报告”不搭配,修改的方法是,在“注视后加上“这位英模”,将“和”去掉,在“这位英模”后加逗号。 
一是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如: 
⑹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注:这个句子的主语“内蒙古草原”和宾语“季节”不搭配,可改为:内蒙古草原的七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一是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不搭配,如: 
⑺他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正向我们走来。 
注:这个句子的定语“强壮”与它的中心语“步伐”不搭配,可将“强壮”改为“强健”。 
一是状语和它的中心语不搭配,如: 
⑻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注:这个句子的状语“多么深刻”与其中心语“蕴含”不搭配,应改为:这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 
(三)、 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 正确次序:佛山一中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语文(名词)教师。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2)多项状语与谓语的排列大致为: 
1、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2、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3、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4、副词(表范围或频率或语气)5、表程度的副词;6、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7、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例1、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 
昨天(时间)在电视台(地点)又诚挚地(表情态)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例2、许多教员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地点)都(范围)同他(对象)热情(情态)交谈。 
例3、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们打了个寒战。 
(四)、句式杂糅 
例句: 
1、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2、 这次老人节茶话会的地点是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的。(“地点是老年活动中心”与“是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的”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只能保留其中一种。) 
3、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五)、重复累赘 
例句: 
1、听说学校要成立文学社,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首先”和“第一个”是同义词,在这句话中出现显得多余,应将其中一个删去。) 
2、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聚精会神地”和“专心地”去一个) 
(六)、前后矛盾 
例句: 
1、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这个句子的前项出现了两种情况:有健康的身体和没有健康的身体,而后项只有一种情况“能做好工作”,这种情况与前项中的“有健康的身体”对应,而缺少和“没有健康的身体”相对应的另一种情况,因此,这个句子应在“能”字后加一个“否”字,这样前后项就对应了。 
2、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改法有二:①在“要”前面加上“是否“一词,构成两面对两面;②去掉“能否”一词中的“否”。)  
3、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改法有二:①在句首加上“能否有”之类词语;②将“成败”改成“成功”。)  
(七)、歧义 
1、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 
 2、一词多义造成歧义。 
如: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该句中“看不上”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没条件看”。  
3、词语兼类造成歧义。 
如:这辆车没有锁。“锁”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因而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自行车没有“配锁”,也可理解为自行车有锁而没有“上锁”。  
4、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警察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该句中,警察愤慨的可以是“报案人”,也可以是“围观者”,语意不明。  
5、句子结构不清造成歧义。 
如: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该句的停顿停在“明令”后意为“不取缔”,停在“禁止”后意为“取缔”。由于停顿不同,引起结构不清,产生了歧义。)  
6、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 
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由于此句中全部使用了逗号,造成了层次不清,引起了歧义。“我们解决”的可能只是“领取大会出席证”,也可能还包括“报销车旅费,安排住处”等。) 
(八)、并列不当 
(一)种属关系并列 
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不得并列,如: 
⑾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工具书、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这个句子中的工具书和辞典、《现代汉语词典》是种属关系,不的并列,应改为: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交叉关系并列 
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也不得并列,如: 
⑿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老教师和女教师只占少数。 
 这个句子中的“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中包含有“女教师”,女教师中也包含有“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和“女教师”及“老教师”和“女教师”均是交叉关系,不得并列。因此应将“女教师”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