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导学案6(2课时)
  | 
 | 
作者:jkzx5569831  上传者:jkzx5569831  日期:20-02-17  |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一.预习检查 
1、课前根据电子课本,你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拼音吗? 
羊羔 (   )    糜子 (    )    窑 (    )     黍类 (  )     
 柳林铺 (     )    盏 (    )    喘 (     ) 搂(     ) 
白羊肚毛巾 (     )  畔(    )      眶(     ) 
2、词语释义 
糜子: 
脑畔上: 
几回回: 
3.对于本文的作者贺敬之,你了解多少 
 
 
4、“信天游”这种民歌的形式及基本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2)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研讨,精讲课文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见电子课本) 
1.第一部分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体会“莫要”“莫把”等关键词语的作用。 
  
  
3、体会作者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5、“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体会本句修辞的作用。 
 
6、“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会本句表达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体会此处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四、背诵本诗第一、二部分。 
 
 
 
2《回延安》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2、品读字词,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人民、热爱革命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一、新知研讨 
(一)研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描写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定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年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的经历。诗人回到“家中”,见到家乡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感谢。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延安秀丽如画的面貌?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母亲延安换新衣”。先用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总起,表明变化之大,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最后归结总结。 
4、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革命的贡献的? 
交流点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用的是比兴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干革命到社会主义干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示了延安精神人民继续为干革命做出贡献的美好未来,最后再用一句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对延安的热爱、眷念之情。 
5、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枣园的灯光照人心”指的是什么? 
毛主席在枣园手书巨著,他的光辉思想似明灯,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 
6、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交流点拨:叠字的大量运用,带用陕北口语的特色,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示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示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示情态的,如“紧紧”“飘飘”“高高”“滚滚”等;还有表示颜色的,如“白生生”等;还有“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诗人形象,抒发赞美延安、热爱的情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不好。“回”是全诗的诗眼。“回”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父母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而“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二)检测反馈 
语文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项中“历”应改为“厉”;C项中“窖”应改为“窑”;D项中“废”应改为“费”。)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 抱 扑    B.贴 搂 靠 
C.靠 绕 扎  D.贴 搂 扑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5.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将“开展”与“策划”调换位置。 
(2)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修改意见:语义重复。去掉“第一趟”或“首飞”。 
拓展阅读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1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2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3梳妆台呵,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4梳妆来呵,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5何时来呵,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6我们来呵,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7望三门,门不在,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8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 
 
9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1.写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万里锦绣任你裁!(排比) 
(2)昆仑山惊邙山呆。(拟人) 
(3)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对偶) 
(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引用) 
12.全诗共有9节,可分为两大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这两个部分是通过什么艺术形象连接起来的呢? 
第一部分(1~4节),写黄河的旧貌及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部分(5~9节),写黄河的新颜,即新时代治理黄河后产生的巨变,然后展望黄河未来的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黄河女儿”这一形象将黄河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连接起来。 
13.“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具有双重含义,试加以说明。请从诗中找出与之形成对比的句子。 
这两句既是指梳妆台上的“明镜”被乌云所遮,梳妆台上的金钗为黄水所吞没;又是指黑暗统治暗无天日,黄水滔滔,泛滥大地,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第8小节中“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之形成对比。 
14.概括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点,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治理黄河”的宏图,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 
 
  
 
  
拓展延伸: 
    诗人善于运用拟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招,都是写动作神情的,这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也运用拟人手法,写 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回延安》当堂达标练习 
一、          基础训练 
1、《回延安》体裁是___,采用陕北_____的形式创作的。 
2、《 回延安》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语言,例如:_______, 
_____________。 
3、《回延安》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延安》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节选的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中的“羊羔羔”有什么含义? 
  
3、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你如何理解“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一句的意思? 
  
 
 |   |   
 
   
     
         
          | 标题: | 
          《回延安》导学案6(2课时) | 
         
         
          | 文件大小: | 
          17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jkzx5569831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