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⑤,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④魔戛:摩擦。⑤明:天明。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诣太守________________ 
(2)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 
(3)且暮__________________ 
(4)不得寐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B.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虚景实写,展现了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C.乙文中划线句子的正确断句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D.乙文以空间为序,写了去新城北面山中游玩的所见所感,语言简练。 
12.甲文刘子骥“欣然规往”与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的原因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9.    拜访    打算,计划    将近,将要。    睡觉     
10.(1)渔人就顺着先前的路(或:来时的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 
(2)有僧人穿着袍子、踩着鞋子前来相迎。 
11.D 
12.甲文刘子骥的“欣然规往”,除了好奇,更多的是对自身所处黑暗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那片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乙文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表达自己对北山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拜访太守。诣:拜访; 
(2)句意:非常愉快地打算前往桃花源。规:计划,打算; 
(3)句意:将要到黄昏。且:将要,将近; 
(4)句意:不能入睡。寐:睡觉。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重点词语: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2)重点词语:蹑,踏,踩;履,鞋子;迎,迎接。 
11.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结合文章内容,“且暮,皆宿”、“迟明”、“既还家数日”可知,乙文以时间为顺序,并非空间顺序;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的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条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结合文章内容,“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在《晋书·隐逸传》中记载为“好游山泽”,因此,刘子骥的“欣然规往”表现了他的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新城游北山记》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一篇山水游记,作者描写了新城北山一昼夜间的所见所闻。“往往”写出体验美景过后的回味无穷,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留恋,“想见其事”表达了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点睛】 
译文甲: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译文乙: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